每当我走进父亲的办公室,总会看见他桌上放着的一些培养皿,里面装的是菌群。它们就象一个住着许多居民的城市,在每一种细菌中都有一个国王,他长得瘦瘦的、高高的。国王有很多仆人,这些仆人长得矮矮胖胖的,跟皮球差不多。父亲把国王叫做“DNA”,仆人叫做“酶”。国王就像一本书,仆人们做的每一件事情在这本书中都有记载。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国王记载的这些细目是个谜。
我爸爸已经发现了其中的一个仆人,他的工作就像一把剪刀,如果有外国国王来侵犯一个细菌,这个仆人就会把他剪成小碎片,但他不会对自己的国王造成任何伤害。
聪明的人类用这个带着剪刀的仆人来探究国王的秘密,他们搜集了很多带剪刀的仆人,并把他们放进一个国王里,这个国王就被剪成了碎片。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小碎片使人类探究国王的秘密变得容易了。爸爸就是因为发现了带着剪刀的仆人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是瑞士微生物遗传学家W·阿尔伯(1929-)的女儿西尔维娅(当时10岁)在听完父亲给她讲完限制性内切酶后写下的一个故事,限制性内切酶就是故事中带剪刀的仆人。
限制性内切酶能够在DNA上寻找特定的“切点”,认准后将DNA分子的双链交错地切断。因此,限制性内切酶被称为“分子剪刀”,它可以完整地切下个别基因。
1965年,阿尔伯首次从理论上提出了生物体内存在具有切割基因功能的限制性内切酶。并于1968年成功分离出I型限制性内切酶,但这种酶的切割基因功能不理想。1970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遗传学家H·O·史密斯(1931~)分离出了II型限制性内切酶。1971年,美国微生物遗传学家D·内森斯(1928~)使用II型限制性内切酶首次完成了对基因的切割。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人类在分子水平上实现人工基因重组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他们于197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自70年代以来,人们已经分离提取了400多种“分子剪刀”。有了形形色色的“分子剪刀”,人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为DNA分子做手术了。

人鱼公主——杂交之美
分子针线——DNA连接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