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古”是官方允许的“盗墓”吗?——考古与盗墓的区别科普

作者:陈婳    所在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随着《盗墓笔记》《鬼吹灯》等盗墓题材文学、影视作品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对历史悠久的古墓产生了兴趣。诡谲阴暗的气氛、真假难辨的机关、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可怖的“粽子”鬼怪……每一样都吊足了人们的胃口,不禁对“盗墓”一事充满好奇。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考古与文物等词也逐渐呈现在众人眼前,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或许都是和墓葬有不小的关系,考古相关的视频评论区里曾有这样一条热评——“只是说的好听,官方允许了叫考古,官方不允许叫盗墓”。自我学习科技考古方向后,也有不少人会前来询问:“这是不是就像盗墓一样啊?”生活中或许有不少人会下意识地将考古和盗墓等同,然而事情果真是如此吗?

接下来就可跟随我细细了解二者的区别,其实除了官方允许与否外,考古与盗墓在其它方面也有很大不同!

一、考古工作者VS盗墓贼

若是将考古和盗墓混为一谈,考古工作者可要委屈坏了。盗墓贼的盗墓动机可谓非常直接,就是为了钱!为了钱,他们将墓葬原本形制破坏,就为取出随葬品。为了钱,他们把我国珍贵文物倒卖,甚至将许多文物售卖流向海外来避免追查。而国内文物一经流出,想要再归国可就难极了。为了钱,他们搬空古墓,甚至对一些带不走的文物打打砸砸,造成极大破坏。墓葬发掘中,有时会发现盗墓贼骨架,血淋淋的教训真实地解释了什么叫作“人为财死”。

而考古工作者要经过专业学习、训练,充分了解墓葬、文物知识,才能具有发掘的资质。他们大部分隶属于考古所或是博物馆,拿着事业编的工资,最多在野外发掘时能得到一些补助。比起盗墓贼的“暴利”,考古工作者的生活就显得很是“清贫”。考古一直被认为是个比较辛苦的行业,经受风吹日晒,去考古工地能看到大家基本被晒得黑黢黢的。每个考古工地的条件不同,有的居住环境比较简陋,这些就导致如果真的要干考古一定是要感兴趣的,愿意奉献和吃苦的。学考古学到一半转专业,或是学完转行也是常有的事。他们发掘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尽可能地保护墓葬和出土文物,出土文物会经过统一登记、保护与存放。墓葬中出的东西不会归个人所有,更不可能像盗墓贼一样用文物来谋取钱财和售卖。

可以说,考古工作者是为了更好保护文化遗产进行工作,而盗墓贼则是为私利从事违反犯罪活动,二者不可混为一谈。或许因为一些盗墓题材作品,有读者或观众会其中从事盗墓行为的主角抱有喜爱的情绪,但定要明辨是非,绝不能将这种对角色的喜爱倾注到现实中真正的盗墓贼身上。

二、探方VS盗洞

相信听说过“盗墓”一词的大家一定听说过“盗洞”,盗墓贼一个盗洞打下去,能直接通到墓葬内部,让他们能轻易取走墓中宝贝。当然也有几个盗洞不能将墓葬打穿的情况,还有有因盗洞打得不好造成塌方,让盗墓贼有命进来没命出去的事情发生。我曾看到有人询问这些盗墓贼打盗洞如此讲究,那么一些技术精进的是否能被招揽为考古人员为国家所用呢?

这个问题其实就体现了一个因不了解考古造成的思维误区,考古发掘其实与盗墓行为在流程上有着很大不同,基本也不会选用盗洞的形式,探方法才是考古的常用发掘方法!

田野考古需要专门依据《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来进行,在发掘前会先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测绘平面图、清场,之后进行布方。[[1]]“布方”的“方”指代的就是“探方”,而真实的考古大多就是在这一个个探方、探沟中挖呀挖呀挖。“探方”是田野考古的发掘单位,用以探索地面下的遗迹及地层关系。在测绘平面图后,就需要进行划定探方的工作。简单来说,划定探方就像是将发掘区域划为一个个方形单位,每个探方包含主体、隔梁和关键柱(图1),探方常以5m*5m为单位,也会根据不同地形进行调整和变化。[[2]]

图1 探方示意图

(图源:冯恩学主编:《田野考古学》,长春市: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

此外,田野考古可不是盗墓那种拿了东西就跑的行为。发掘结束后,需要对出土遗物进行清点、整理、拍照、绘图等工作。每个探方的各个地层也需要进行拍照记录,同时要绘制探方的平剖面图,之后还需要将纸质资料做成电子版。当然,每日的发掘日记必不可少,总结的文字资料也必须要有。考古做的是全面的记录与保护,里面有很多要注意的细节。它会研究整体的墓葬形制与文化面貌,而非仅仅关注墓中文物。最后也会有相关考古发掘成果发表,大家感兴趣可以去搜搜网上的考古发掘报告与书籍,可以在里面看到发掘情况的详细记录,而这些都是盗墓贼不会关注也不会做的。比起盗洞的一打到底,考古会从上往下慢慢发掘,记录不同时代的地层情况,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本身性质都更为光明磊落。

在考古发掘结束后,考古工作者也不会一走了之。有些发掘过的遗址会进行原址保护,有些会进行回填,有些还会在建立考古遗址公园,让大家有机会切身走近体会千百年前的中华文化。有些墓葬和遗址还变成了可以对外开放的景点,如笔者在敦煌前往的西晋壁画墓(图2),能很清楚地看到画像砖与仿木砖雕的实物,大家对考古有兴趣的可以选择相关景点参观游览。

图2 敦煌佛爷庙湾西晋壁画墓

(图源:作者拍摄)

三、抢救性保护VS盗窃与破坏

中国文物保护工作需要遵从“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或许有很多人不知道,我国考古很少会进行主动发掘,大多数进行的是抢救性发掘。

抢救性发掘是指面临遗址文物被损毁的情况下,紧急开展行动,进行发掘保护的行为。在这里简单举个例子便于大家理解,比如目前市内有个大型的基建项目(如建房子、造桥、通地铁)在建设前需要先进行上报。上报后会有对此处进行专门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如果发现下面有遗址或者墓葬,就需要紧急进行发掘、记录、保护后才能继续进行项目建设。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如果能不破坏过去的文化遗存会尽量建设破坏,如果定要进行基建建设也会在保护、记录工作完成后再开始动工,这也体现我国对历史文化的重视。考古发掘在城市建设的文化保护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盗墓,从名字上看就说明了其偷盗的性质。盗墓贼当然不会考虑什么保护的问题,而他们本身的行为就是对文物的破坏。因为年代久远,许多文物出土后都需要进行文物保护,在合适的温湿度与光照条件下储存,而盗墓贼怎会具备这些文物保护的意识?文物出土后,在他们的手中只会经受二次破坏,造成文物“寿命”的缩短。

因过去文物保护意识不够和保护技术不够发达,曾对帝王陵的主动发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文物破坏,正是汲取了教训我们如今才有了不会主动发掘帝王陵的理念,如今对发掘帝王陵手续的审批流程非常严格。可盗墓贼不会管这些,他们甚至想盯着帝王陵盗,来谋取更大的利益。文物本该是人民的共同遗产,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会有放置于博物馆展览给众人看的机会,可有些却因盗墓贼的行为流落到别处。

四、其它误区

关于大众对考古认识还存在一些其它的误区,比如一提到考古大家的第一印象都是“挖墓”的,其实考古包含的内容很丰富,里面还涉及对还有遗址保护、石窟保护、古建筑保护等方面。像为“敦煌的女儿”敦煌石窟的保护做出重大贡献樊锦诗,她就是毕业于北大历史系的考古专业。除了这些,还有笔者目前从事的科技考古方向,平日主要是对考古出土的样品用科技方法进行分析。科技考古涉及到的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有很多,古DNA、同位素、孢粉分析等都会被应用在考古学中。

还有可能很多人会关心墓中究竟有没有“粽子”。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别说是鬼怪,就算有随葬的人类动物遗存,在时间和环境的作用下,基本也已成骨架。像是有头发等物出土都已经算非常稀奇了,头发也可以用来做许多研究来还原他们的身份和千百年前的生活。河南信阳城城址倒是出土过槲叶包裹,据判断其很可能是我国古代可食用的真粽子的早期形式(图3)。[[3]]

图3 信阳城城址出土的槲叶包裹

(图源:蓝万里:《信阳城阳城址八号墓出土植物大遗存的鉴定与分析》,《华夏考古》2020年第5期。)

当然,考古比较辛苦,有时还要小心塌方的危险,但并没有一些盗墓题材作品里那么“危机四伏”。就算墓中有设置机关,经过时间很多木质机关也会腐朽,很难再具备原来的功能。加上考古本身科学的发掘方式,就算墓葬有机关设置也基本不被遭受其害。

五、总结

相信大家看到这里,对考古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也应明白考古和盗墓绝不能混为一谈。如果对考古比较感兴趣,也欢迎大家去看相关考古纪录片,如《考古中国》,能更直观形象地了解真实的考古。如今大众考古项目不断发展,社会大众有了参与进考古项目的机会,感兴趣的可以去报名哦!

参考文献:


[[1]] 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2]] 冯恩学主编:《田野考古学》,长春市: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

[[3]] 蓝万里:《信阳城阳城址八号墓出土植物大遗存的鉴定与分析》,《华夏考古》202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