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所在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糖在人类历史上已存在数千年。从原先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蜜糖,到如今已然走入家家户户的美食,这是人类历史的一大步。

    然而,与此同时,糖类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机。随着现代制糖工业的不断进步,人们摄入的游离糖(人工添加到食品和饮料中的单糖、双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越来越多,几乎所有我们爱吃的美味都含有大量的糖分。世界各地肥胖率在与日剧增。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愈发增高。当然,糖对人类的危害远远不止于此。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美拉德反应:蛋白质与糖反应生成AGES(晚期糖化终末产物,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尽管这一反应主要应用于制作美味的肉类、酒类、咖啡等,却也同样在人体内发生。人体内几乎所有蛋白质分子都可以发生美拉德反应,直接导致蛋白质畸变。当然,少量的糖化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是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一环。然而,过度糖化对人体的迫害则无孔不入。从最常被提起的血管壁僵硬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问题,到神经退化、认知能力下降、皮肤老化、视力下降……说是万恶之源也不为过。

人们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可是为什么我们还是不断地、大量地摄入糖呢?实际上,当我们摄入糖分后,血糖会迅速升高,大脑分泌出多巴胺等激素使我们感到快乐。这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只是短暂的兴奋。很快,随着胰岛素的分泌,血糖会回归到正常水平。然而,如果我们摄入了过多的糖分,身体就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血糖波动幅度会更大。一旦血糖降低,大脑便作出明显的反应,人会感到烦躁不安、焦虑紧张、疲劳失落、心不在焉,产生强烈的摄入糖分的欲望。此时已不仅仅是自控力能轻易解决的了。如果人选择抵制诱惑,体内会分泌出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升血糖的激素,它们同时造成压力和紧张情绪。因此人们往往不得不继续摄入糖分,循环往复,欲罢不能,这便是上瘾。人们沉浸在糖分带来的虚假狂欢中,恐怖却已埋藏其中。

时间一长,各器官的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就产生了所谓胰岛素抵抗。开始,胰腺还可以通过加班加点的工作来维持表面的风平浪静,时间一长,问题便越来越严重。胰岛素系统的崩溃使得血液中葡萄糖无法正常进入细胞内供能,只能通过分解蛋白质和脂肪低效地补充能量,人们尽管吃得很多依然感觉饿,身体也日益消瘦,这就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如果任其发展而不加以控制,糖尿病症状会愈发严重,最终可能因肾小球长期处理浓度过高的原尿导致肾功能衰竭、因蛋白质和脂肪分解过快导致酮症酸中毒、因眼角膜病变导致青光眼乃至失明、因血管壁细胞病变而患上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总而言之,非常严重。而即便参与治疗,目前往往也需要终身服药,很难痊愈,更何况此前给身体带来的损伤也已是不可挽回的。

因此,对于糖尿病,我们重在预防。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成年人每日摄入游离糖不应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而一瓶500ml的瓶装可口可乐中糖分就有53g。所以说,面对各种各样美味的零食、饮料,一定要有节制地摄入。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水果中的糖分同样不能过度摄入,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水果200-350g,超过350g的限度同样不利于身体健康。

当然,控制游离糖并非完全抵制游离糖。所谓“存在即合理”,游离糖的存在自然有其合理性。糖给食品增添风味,使原本寡淡的食物变得多滋有味,甚至使一些原本难以下咽的食品变得容易接受。正如我们生活中短暂的休憩。在这个内卷的时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有时一点点娱乐活动也会被视为摆烂,被称作洪水猛兽,认为不仅仅耽误了宝贵的时间还可能上瘾。实际上,只要我们把握好奋斗与安逸的平衡点,便能劳逸结合松弛有度,既使生活充满烟火气与幸福感,又不致人止步前行、流连忘返。